English

“哑铃模式”: 留学人员为国服务的独特优势

2000-03-19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许宏海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昌福教授认为,我国负笈海外学成未归的新一代留学人员无疑是一家实力雄厚的“海外人才银行”,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引进“外智”的独特优势。

陈昌福指出,如果说老一代留学人员回国后大多选择科研机构作为个人发展基地的话,那么当代留学人员中的不少人改变了传统知识分子重科研轻实业的观念,积极兴办各种企业,从而形成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群体。其显著特点是他们在国内创办企业或建立比较稳定的研究和工作基地的同时,仍保留在国外的技术开发和科研经营活动。他们像“太空人”一样在国外和国内两个基地穿梭往返,使得国内基地在第一时间把握国外最新科技动态和信息,促进人才流动以及带动资本的跨国流动。这种把为国服务和国内需求结合起来的做法,弥补了留学人员短期回国难以取得实质性交流的不足,或者说使得从一次性交流走向可持续的长期合作,形成了一种最佳模式——“哑铃模式”。然而,有人却把它称之为“脚踏两只船”,这是极其有碍于智力引进的偏见,必须加以克服。

“哑铃模式”引智思路的优点在于人才的“柔性流动”,即人在彼地,才在此地。这种不强调落户,只变动工作地点,以智力为本的人才柔性流动不仅能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益,还使人才在更大范围内流动成为可能。例如美国加州西德尼肿瘤中心免疫基因部主任郭亚军博士,由吴孟超教授领导在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建立了一个与他在美国的研究机构相应规模和水平的肿瘤免疫和基因治疗中心。通过他在两地之间的流动,新型肿瘤免疫疫苗的动物体内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迈出了向临床过渡造福广大肿瘤患者的第一步。1995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该中心时对这种“哑铃模式”人才柔性流动称赞说:“这个方法很好!”(《社会科学报》3.9)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